文章目錄
在法律業務中,AI工具的應用越來越普及,尤其是非訟業務(如契約撰擬與審閱)已成為典型的使用場景。然而,AI的潛力並不僅限於此,在訴訟律師的工作中,若能善加利用AI產品,亦能顯著提升效率與工作成果。以下分享一些個人心得,並將不定時更新。
研究類
裁判書摘要與問答
使用AI進行裁判書研究,是目前訴訟律師能最快上手的應用之一。例如,透過Monica【警語:疑有中資背景,請自行判斷使用風險】的Chrome擴充功能,可以在網頁上直接運用AI工具。我通常的操作方式如下:
- 先在Lawsnote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,找到相關判決。
- 進到個別判決的網頁後,點選「總結此網頁」功能,即可快速生成該判決的摘要。(附帶說明:司法院的裁判書系統,無法以此方式處理)
- 針對研究問題進一步提問,AI會提供與問題相關的內容。
在進行法律研究時,以此方式,可快速檢閱判決要點,判斷是否需要深入檢閱;或可透過進一步問答,直接找到與研究問題相關的內容。若是上訴案件,裁判書已公開,亦可以此方式快速掌握要點。我也曾用自己承辦的敗訴判決,問AI可能的上訴理由為何,AI的回答固然還是有許多明顯錯誤,但也有不少內容方向是正確的。
就裁判書摘要與問答的表現而言,目前AI的輸出水準已優於許多新進律師,這應是臺灣訴訟律師最能直接應用AI來提升效率的領域之一。
法學文獻解讀
2024年9月《中研院法學期刊》刊登了游鈞量律師所撰〈刑事審判事實認定 — 共識事實下的認定客體與評價策略〉一文,本文篇幅多達65頁,我對內容頗有興趣,便將PDF檔丟到NotebookLM,生成層次分明的結構化摘要,並針對感興趣的議題進一步提問。
由於AI的回答通常比論文作者的表述更簡明易懂,這種方式能大幅減少時間成本,快速掌握論文重點,進而應用於訴訟策略的研擬。此外,若需引用法學論文作為三段論法中的「大前提」,AI亦能在整理與解讀上發揮輔助作用。
溝通類
法律說明轉譯
在日常生活中,親友經常會詢問一些法律問題。例如,有位長輩曾問我:「有期徒刑1年3月,併宣告緩刑2年是什麼意思?」我回答後,也順手問了AI。GPT-4o給出的回答如下:
被告被判處1年3個月的有期徒刑,但因為法院認為他符合緩刑條件,所以暫時不執行這個刑期,而給予2年的緩刑觀察期。在這2年內,如果被告未再犯罪或違反相關規定,刑期就不會執行;但如果在緩刑期間違規,法院可以撤銷緩刑,執行原判的刑期。
接著,我請AI以幼稚園小朋友能聽懂的方式說明,生成的內容如下:
這意思就像老師說:「你做錯事,要罰站1年又3個月,但先給你2年的觀察時間。如果這2年你表現很好,就不用罰站了;但如果你又做壞事,那就真的要罰站哦!」
我給予長輩的回答,有基於自己的執業經驗,提供了更多資訊,純以內容品質來說,還是略勝一籌;但AI簡化複雜概念的能力,確實值得借助。透過AI的輔助潤飾,可提昇律師與一般人或當事人的溝通效率。
書信溝通翻譯
執業過程中,我曾接觸過來自美國、加拿大、法國、印度與新加坡的外籍客戶。除了可通中文的新加坡人外,與其他國家的客戶溝通時,通常需要以英文進行交流。然而,由於平時較少使用英文,臨時撰寫英文電子郵件時,難免會卡卡的。
過去,我習慣自己花大量時間撰寫英文電子郵件,還需不斷Google各種用法是否正確。現在,藉助生成式AI,我可以直接用中文撰寫郵件概要(甚至是全文,若涉及保密需求則不建議),再請AI生成英文郵件內容。我只需檢閱AI生成的內容是否符合原意,即可大幅節省時間。
資料整理類
資料重新排序
某案件中,當事人提供了一系列日期,記錄其曾執行某類行為的時間點。然而,這些日期並未按照時間順序排列,導致我在撰寫書狀時,必須先花時間整理。我將這些日期貼給AI,請其排序,AI隨即以Python程式碼處理後,生成了按序排列的結果。我只要將結果剪貼至書狀中即可,節省了大量手動整理的時間。
以上是我在訴訟律師工作中應用AI的實際經驗分享,AI確實已能在多個層面為律師提供實質助益。就如同現今已無律師提出手寫書狀,文書處理軟體(如Office系列、PDF編輯工具)早已成為訴訟律師的日常標配,AI的進步正預示著律師工作方式即將迎來下一波革新,謹以本文拋磚引玉,期待能與大家多多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