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黃仁勳傳》讀後心得:面對思考機器

by 北魯蘇
發佈日期: 上次更新

本書中文書名俗到一個不行,用意或在吸引中高齡族群購買。原英文書名<The Thinking Machine: Jensen Huang, Nvidia, and the World’s Most Coveted Microchip>則以「思考機器」作為主標題,清楚彰顯作者史帝芬.維特(Stephen Witt)個人關心之所在,以及憂慮之所在。

兩本傳記書籍的對決

一樣都是近期的輝達(Nvidia)、黃仁勳(Jensen Huang)的傳記類書籍,《黃仁勳傳》跟《輝達之道》閱讀起來的感覺很不同。《輝達之道》感覺比較平鋪直敘,直到撰寫本文之前,我只讀了幾章就放著,還停在輝達創辦前,也不會特別想要再打開來看。《輝達之道》的作者金泰(Tae Kim)是科技、金融媒體的撰稿人,《黃仁勳傳》作者史帝芬.維特則長期為《紐約客》(The New Yorker)、《滾石》(Rolling Stone)與《GQ》等媒體撰述,或許就是兩本書的差異原因所在。現在看完《黃仁勳傳》,或許會再繼續讀讀《輝達之道》,看看有無不同想法。

《黃仁勳傳》有著堪比小說佳作的閱讀體驗,每次把書打開都讀得興味盎然,敘事流暢生動,尤其是最後的幾個章節,讀來更是欲罷不能,讓人忍不住一口氣看完。本書作者史帝芬.維特除了多方引經據典加深理解(如提及《異星入境》、《王牌冤家》、蝙蝠俠的探照燈等;另提到GPT的T即transformer模型,是來自《變形金剛》),也有很好的故事鋪陳,會在章節之末適時留下一些懸疑片段,每個章節的連結也都有其用心。作者最關心與憂慮的事情,則從英文主標題開始即貫串首尾,我們一方面可以跟著反思,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具有不同身分的人士(學者、業界人士、身為文字工作者的作者本人),如何看待人工智慧高度發展之後的相關議題。

順手看看《輝達之道》與《黃仁勳傳》的博客來書評,沒想到《輝達之道》獲得一面倒的好評,反而《黃仁勳傳》有幾則一顆星的大負評。這樣的評價結果與我個人的感受相反,實在有點意外。很多人或許是根據中文書名《黃仁勳傳》,認為本書就應該把一切焦點放在黃仁勳身上,但實際呈現卻非如此,想像與實際有所落差,因而給出負評。這讓我想起有位朋友提到,他讀張忠謀傳,只想看張忠謀跟他前妻、續弦的故事。若以相同角度來讀《黃仁勳傳》,必將大失所望。由於本書中文版搶先英文版上市,待英文版也上市後,可再到goodreads、Amazon網站比較兩者的評價。

看見Jensen、也看見黃仁勳

在張忠謀的自傳下冊中,其回憶起安排接班人選時,曾在2013年兩度探詢黃仁勳來台擔任台積電執行長的意願,黃仁勳均答以:「我已有工作。」婉拒了張忠謀的邀請。本書作者最後一次訪談黃仁勳時,黃仁勳對作者提問關於AI未來發展的相關疑慮後,則怒飆一輪後表示:「我是個嚴肅的人,在做的是嚴肅的工作」。意即黃仁勳眼中的這份工作,可不是茶餘飯後供人消遣的科幻娛樂小說。綜合以上兩處回答可知,黃仁勳真的很熱愛他的工作,也確實嚴肅看待,除了將眼前的一項項工作目標推展到極致外,他沒空也沒意願去想那些太過抽象的哲學問題。這樣的思維方式對嗎?若不是這樣思考,他能那麼專注地達到現在的成就嗎?

透過作者與黃仁勳採訪過程的親身見聞,讓我們更能貼近真實的黃仁勳,而不只是螢幕中那位精心設計過的品牌人物Jensen。不過作者反思之後也認為,如黃仁勳在最後訪談時的發怒,雖然怒火是真實的,但醞釀走向發怒的過程中,黃仁勳應該是刻意不去抑制自己的怒氣,讓此次訪談尾聲的暴怒,兼具有發洩與表演的性質。我們可以在黃仁勳這樣的表現或表演中,更清楚描繪出黃仁勳的真實樣貌,而非僅限於在臺灣夜市吃吃喝喝、或在台上侃侃而談的皮衣大叔。本書屢屢以作者個人視角出發,提出洞見,讓本書因而帶有迷人的主觀色彩。

回到黃仁勳與輝達的故事,你可以說黃仁勳只是運氣好。只是成功的故事都有點類似,就是要在「對的領域」「持續投入」,兩項要素缺一不可。如何看出「對的領域」,重要性又遠大於「持續投入」。誠如書末提到張忠謀評論黃仁勳時所言,以我們臺灣科技業工程師的「努力」(工作倫理)程度而言,黃仁勳可能只是中間偏上。這世界永遠不缺努力的人,知道該在哪裡大膽投注,才是關鍵所在。若黃仁勳只是埋頭當工程師,不閱讀、不思考手邊工作以外的事物,也就難以篤定作成當下看來未知禍福、事後看來至為正確的關鍵判斷。

AGI降臨的未來,我們所求為何?

於烏托邦式的情境假設中,理性思考的機器即通用人工智慧AGI,會好好照顧我們人類,人類在未來將成為機器的「可愛寵物」。屆時我們想要追求的,會是什麼呢?我想,難以被「模擬」的各種體驗,無論時局如何改變,始終是最有價值的。前提是我們還有如此追求的自由。

guest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

0 留言
Oldest
Newest Most Voted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