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(不)買書?

by 北魯蘇
發佈日期: 上次更新

圖書館無法取代書店與咖啡店

某獨立書店巡視員發表一篇文章敘述其自身「不買書」理念,引起軒然大波。買書與否,是個人的選擇與自由,無人可干涉。但身為獨立書店巡視員,其任務本即包含促進獨立書店發展,而獨立書店若不賣書,是要怎麼生存?該文固有提出一些想法(如獨立書店均應改為策展空間),但欠缺實務的可行性,看不出要從哪裡生出「麵包」來支持理想,也就欠缺參考價值。

該文作者提到,其近幾年都不買書,而是喜歡逛圖書館,並稱圖書館提供的空間與氛圍,是很多書店或咖啡店都比不上的。對此,由於我自己從大學以來就非常喜歡逛圖書館、書店、泡咖啡店,該文的純粹主觀意見,與我自己的經驗完全相悖。圖書館固然有其獨特的氛圍,可是近20年來蓬勃發展的獨立書店與咖啡店,也都有各自的特色,讓不同喜好的人,都可以找到棲身之所,光是這樣的多樣性,就很難是圖書館可以取代的。

走逛圖書館的經驗

我從大學開始「逛」的圖書館,包括台大的總圖、法圖、台北市市圖的各個分館等等。很多時候是為了準備考試而去圖書館,讀累了就跑到其他樓層走走逛逛,隨意翻看自己有興趣的書籍。台大的總圖也有視聽資源可以租借,除了自己借來看,也曾跟好朋友一起窩在小螢幕前看看冷門的電影。雖然我也會去國圖,但國圖對我來說比較功能性,通常是為了其他圖書館借不到的書籍,例如某些學位論文、公部門出版品,才會前往。

我也很喜歡到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各分館走走逛逛,常去的除了家裡附近的延平分館外,從線上預約還不那麼發達的年代至今,我的足跡遍布總館、長安分館、蘭州民眾閱覽室、萬華分館、道藩分館、景美分館、王貫英分館、西門智慧圖書館、舊士林分館、稻香分館,還有我個人特別喜歡的北投分館。待在圖書館,也不見得都要讀書,有時看看其他人在幹嘛,喝個水休息一下,閉目養神,竟也累積了許多優質的睡眠經驗——那種睡到嘴開開流口水、醒來後神清氣爽的狀態,年紀越大也越罕見。

近年各地公共圖書館也越來越美麗。有機會跑到比較遠的外縣市,當然會去逛逛新開的圖書館。例如: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、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、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,都是很漂亮的圖書館,光是待在裡面就很讓人滿足,選書也都頗有水準。

圖書館資源的充分運用

也因為長年使用圖書館資源、四處走訪各地圖書館,手邊擁有不少圖書館的借書證。除了臺北市立圖書館外,其他圖書館的借書證,以往就只是類似紀念品的存在。近幾年開始的電子書借閱服務,則讓各家圖書館的借書證發揮最大效益,因為每一家圖書館購買的電子資源各有不同,如有想借閱的電子書,就可使用不同圖書館的借書證來借閱。但因大家使用的越來越多,熱門電子書通常都需要預約、排隊。這時則可以使用「線上閱讀」的功能,只要同時在線人數沒有太多,不用借閱就可直接閱讀,就像是在館內閱覽的感覺。

以上說了這麼多,只是想要表達,自己真的是很會充分使用圖書館資源的人。尤其因為近年來賣出了幾百本二手書(有些無法上架的甚至直接回收),開始反省自己的購書狀況,進而調整為:若不確定是否想要收藏、且圖書館有得借閱的書籍,就優先從圖書館借閱。舉近期的例子來說,我自己很喜歡的一位圖文作家高木直子,前一陣子我才把她全部在臺灣有出版的作品,批次從市圖借來讀完,即便有些是之前讀過的作品,也再重讀一次。在閱讀的過程中有笑有淚(高木直子獨自上京打工求生存,終於被邀請出書的那一段過往),也有很多與自己經驗相互印證處(旅遊、跑馬拉松、育兒等等),全部作品讀完,幾乎可寫出高木直子一生的歷程表,也是非常滿足的體驗。雖然我很喜歡高木直子的作品,但考量家中收納空間,最終還是選擇用圖書館借閱的方式,而非買下來收藏。未來是否會買?還是有可能,原因就是單純的喜歡,故有重讀、收藏、傳承的價值。

想要閱讀某些絕版書籍,當然也只能從圖書館借閱。我就從市圖借來好幾套早已絕版的橫山光輝歷史漫畫,包括:德川家康、伊達政宗、武田信玄、武田勝賴。這幾套漫畫,若有機會也是我很想收藏的,可惜都已絕版,網拍也不容易找,就算有也都是髒髒破破的漫畫店出清書,還是從圖書館借閱就好。話雖如此,家中還是收了不少橫山光輝的漫畫,如東立版的《三國志》(小時候爺爺有買故鄉版,這一套充滿香灰的漫畫,陪伴我度過許多童年時光)、《項羽與劉邦》。

有些特定領域的外文書籍,一般圖書館也難借閱,此時或許可以到大學圖書館搜尋看看。就讀研究所期間,我就在臺大法圖、總圖借了不少日文的參考文獻。畢業之後,也曾繳了一次1000元年費,開通臺大校友借書的權限。近期參觀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特展《跨•1624:世界島臺灣國際特展》,裡面看到了一幅來自神戶博物館的展品《長崎唐館交易図巻》,有好多有趣的細節,礙於時間因素來不及看完,而且全圖長達776公分,本次只看了部分(展期分3次換展展出不同段落),搜尋了一下發現有一本關西大學出版的《長崎唐館図集成》,為臺大總圖館藏,應該也會找時間前往借閱。

掏出新臺幣買書

為什麼我發展出上述的借書原則?主要還是買書買太多,有些書要麼沒看、要麼看完後覺得無須收藏,收納空間有限,只好從源頭管理做起,省得之後還要斷捨離。由我自認會買書「買太多」,可推知我是非常喜歡逛書店的人。我自己最喜歡的書店,是已經收攤的政大書城台大店,尤其是研究所期間開始有些工作收入後,更是貢獻了不少新台幣。自從跟太太交往後,只要回台南娘家,有機會我們也都會去政大書城逛逛,免不了帶幾本書回家。

除此之外,由於大學、研究所時間,我自己最喜歡到徐州路的法圖念書,有時也會到法學院的書店,看看可愛的博美犬,順便看看有什麼有趣的書。除了法律書籍以外,劉老闆也進了不少文史哲社會經濟各領域書籍,以符合教授學子知識上的需求,我也在這邊帶了不少書回家。至於公館的唐山書店、聯經書局,偶爾經過時也會進店裡翻看有什麼有趣的書。

在開始工作以後,事務所附近有一間金石堂,也成了我三不五時會去逛逛的地方。以前並沒有特別喜歡金石堂,但現在逛金石堂卻非常有樂趣,從入口處的排行榜開始,把各類新書看一輪,已經可說是我的例行公事——無論是投資理財、歷史人文、翻譯小說、中文文學、運動健康、飲食,只要有興趣的書,我都會拿起來翻翻看看,進而知道近期有哪些好書。另外一間我定期去逛的,則是重慶南路的墊腳石,一整棟四層樓建築包羅考試書籍到漫畫,兼賣文具與生活用品,最近一次是去買LR1130電池,用來更換女兒有聲書內的電池。有了小孩之後,探訪獨立書店的機會降低,所以煩惱的是到底有什麼適當的時機,可以去逛逛早就想一探究竟的書店?在女兒還不會走路的時候,我也曾用揹巾揹著女兒,到離家不遠的郭怡美書店逛逛,就已經是很滿足的體驗;之後借了《島讀臺灣》一書,則多了解一點郭怡美書店的背景。

喜歡閱讀,為什麼一定要買書?

比較認識我的人都知道,我是很喜歡讀書的人,而且讀的很雜。如果你要我推薦人物傳記,我推薦的傳記可以是NETFLIX、NIKE創辦人的傳記,可以是坂本龍一的《音樂使人自由》、《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?》,也可以是AV男優清水健的《AV男優Q&A》(這本18禁),只要我認為內容有趣、或有足資汲取之處者,都是我閱讀的範疇。後來中文電子書開始普及,我也大量使用E-INK電子紙閱讀器來讀書,像是紙本買來許久卻看沒幾頁的《窮查理的普通知識》,買了電子版後分批慢慢讀(有專心閱讀、也有利用零碎時間閱讀),終於讀完,也身體力行許多蒙格彙整的智慧(加碼推薦瑞士作家魯爾夫.杜伯所寫的《生活的藝術》)。

很多時候,買書是基於衝動,一種求知慾的衝動。一樣是衝動購物,經過挑選後,購買知性上讓人感到興奮的書籍,也不過就是一本書幾百元的花費,多買幾本也就一兩千元。相對而言,是非常低廉的花費。然而,一本書只要能汲取一些他人的智慧,並持續運用在自己的人生當中,所獲得的價值,往往遠超過每本書的價格。也正因如此,只要我評估有必要,買書的錢,我還是很捨得花。以我個人記帳的紀錄來看,進幾年的購書支出,2021年19,879元;2022年14,599元;2023年因為閒暇時間投入大半在女兒身上,相較前幾年大幅減少,但還是花了7,336元。

借書與買書的取捨

個人近期的購書準則是:急著想看、覺得有價值的新書,若有電子書,會優先購買電子書,避免日後還要出售二手書的麻煩;若只有紙本書,有時還是會買,例如有些彩圖較多的書。其他書籍,如已出版超過半年以上的書籍,我會先從圖書館借閱,順序上一樣先看有無電子書可借閱,若否再預約紙本書,等通知到館後再去取書,省了自己找書的麻煩。也有些書籍,雖然先從圖書館借閱,但因覺得有收藏、重複閱讀的價值,所以又去買了紙本書,充實自己的個人館藏。上兩段提到的書籍,有好幾本是先從圖書館借閱,最後也都成了家中藏書。

讀書對我來說,兼有實用與休閒的功用。只要能讓我有知性上趣味的,即可算是有休閒的效果;而即便是休閒閱讀,通常所閱讀的內容也還是具有實用價值。所以讀書一方面對我來說是放鬆的活動,另一方面也是我持續進步的動力來源。以架設網站為例,除了網路上的資源以外,我也買了一些有關Wordpress、SEO的書籍來閱讀,並擷取書中有用又不會太麻煩的內容加以實踐。其他像是跑馬拉松、騎公路車、重訓,也都不只是傻傻去運動就好,讀書吸收基礎知識、了解如何科學化訓練,才能少走冤枉路。

所以到底要不要買書?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,我自己則是持續運用以上準則,經常性地借書、買書。借書省錢,買書隨時可自由翻閱、重讀、註記,各有其好處。務實選擇何時要採用什麼手段,是我從事每一件事情的相同原則。我不會因為一些抽象的「理念」,就堅持一定要這樣、或一定要那樣,重點還是自己在每次決策的當下,判斷怎麼樣做「最好」。

不買書也是種選擇,但就別去管買書人的事

一個認為「不買書」最好的人,自然不適合參與仰賴「買書」行為來支撐的行業,無論這個人的角色為何。更重要的是,一個人對於自己從事的事務若沒有熱誠,就很難期待他會多投入,即便這個人在其他領域再有見地,都不會是適當的人選。每個人都有自己有熱誠的事務,勉強自己參與沒興趣的事務,也排擠了真正有意願又有能力者的參與機會。

guest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

0 留言
Oldest
Newest Most Voted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